[49] 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3页。
而事或有变,势或有异,以常待之,其可乎?曰:常者,道之纪也。李觏坚持儒家易学必须彰显国家治理的万事之理,即如李觏所说:君得之以为君,臣得之以为臣。
这既是儒家的学术传统,也是宋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面向。用善不复疑,去恶不复悔,令一出而不反,事一行而不改,此其贞也。他于景祐四年(1037)进京考试落第,曾经去鄱阳拜访、问学范仲淹,受到范仲淹的器重,后推荐他在润州讲学。但是,在李觏本人以及他弟子留下的文献中,均不能够找到他创办盱江书院的原始资料记载。北宋时期发生了庆历新政、熙宁新政两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这两次新政的目标均是指向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处令之初,未能服令,故进退也,则宜用武威以整齐之,乃能成命也。在这里,李觏表面上谈的均是易义,但是其实际内容却均是北宋革新政令的经世智慧和政治功利。 情感儒学的生态儒学之维如果说心灵哲学侧重于人的存在,那么,生态儒学就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共在,更充分地体现了情感儒学的存在论意义。
因此,他的情感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存在论。其接着讲是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代表作《中国哲学主体思维》(1993年)《心灵超越与境界》(1998年)《情感与理性》(2002年)《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2004年)。中国哲学则把人看成是‘情感的动物、‘行为的动物,其目的则是使人成为‘圣人。后者则指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原创,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建构。
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伦理之上的,而伦理是建立在个人的‘真情实感之上的。[33]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123页。
中国哲学‘折中于此二者之间,兼顾理智与情感。[58] 蒙培元、陈明:《当代儒学研究中的诸问题——蒙培元、陈明对话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并指出朱子学说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论的,就因为其学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论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29]。(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这里关键的理论问题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孟子这种‘知爱其亲、‘知敬其兄之‘知,应该说就是‘良知,但真正说来仍然是一种情感的反应,或者说是一种情感意识。王夫之对近代科学方法……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敢于吸收进来,用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认识方法[63]。[38] 蒙培元:《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一)心灵境界论蒙培元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冯友兰的境界论,即心灵境界论。
儒家的情感哲学如果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儒学就是仁学,奠定这一基础的是儒学创始人孔子。‘万物一体说是儒家仁学与道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学说结合的产物,是新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75]。
他之所以主张回到孔子,而不是承接宋儒,是因为后者丧失了孔子处的经验性、开放性[58]。[39]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
……所谓‘生态美学,是指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中能体会到生命愉快与乐趣,享受到自然之美。但是,中国的生态哲学要进入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作用,就必须实现‘现代的转换,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既不是‘本质先于存在,也不是‘存在先于本质,而是‘本质即存在,即生命存在与理性的统一。这其中,有‘存在层面的问题,有本体论的问题。[73] 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所谓‘实感,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
[47] 蒙培元:《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87] 蒙培元:《中国哲学的特征》,超星慕课讲座视频,2009年。
[23]为此,不同于牟宗三的心可上下其说之论,蒙培元提出情可上下其说的命题。[82] 蒙培元:《中国哲学生态观的两个问题》,《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1期。
所谓‘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情感。它要把人的情感升华为普遍的、超越的精神境界。
[56] 蒙培元:《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这种宇宙关怀,实际上是生态哲学最伟大的精神遗产[86]。同时,老子以‘回归自然为其哲学的根本宗旨,为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77] 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
在历史的发展中,儒学自身具有开放性,可能出现多样化的选择[57]。这是因为:情感中便有‘道理,这‘道理就是‘性理,也是情理。
情感本身就能够是理性的,在情之自然之中便有必然之理。这样的一种‘生态哲学,或者称为‘生存的生态学,不只是保持或者改善一下生态环境而已,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生命价值的问题[78]。
……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20] 并指出:情感哲学说到底是价值哲学,情感需要是价值之源,情感态度是价值选择的重要尺度,情感评价是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
只要出于‘真情实感,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也是最真实的,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果仅就人的存在而论,情感的存在当然是心灵的存在。自然界创造了人,人被创造之后便自立于天地之间而能够‘自我作主。冯先生对‘心灵有一个看法,认为:‘我们人的心,有情感及理智两方面。
[65] 蒙培元:《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熊十力哲学新解》,载《新哲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42]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43]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消解掉主体性,获得‘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冯友兰采用的正是情感的进路。早在1993年,蒙培元就提出了心灵哲学概念[38]。
[75]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218、245、336页。在1987年的论文《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中,蒙培元首次提出了情感哲学的概念,即乐作为理学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诚、仁一样,都是以情感为基础,是一种情感哲学。